如果你沒有能力享受安靜,也就沒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歡
在海邊,有人弄潮,有人嬉水,有人拾貝殼,有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,而我不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坐著。是的,一個角落——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,哪裡找不到這樣一個角落呢——但我看到的卻是整個大海,也許比那些熱鬧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。
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,去看世界的熱鬧,去看熱鬧背後的無限廣袤的世界,這也許是最適合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。
老子主張「守靜篤」,任世間萬物在那裡一齊運動,我只是靜觀其往復,如此便能成為萬物運動的主人。這叫「靜為躁君」。
當然,人是不能只靜不動的,即使能也不可取,如一潭死水。你的身體盡可以在世界上奔波,你的心情盡可以在紅塵中起伏,關鍵在於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。有了這個核心,你就能夠成為你的奔波的身體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。
也許,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。那時候,飽漲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,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,確定一個流向。但是,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。托爾斯泰如此自述:「隨著年歲增長,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。」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的徵兆,但是,我清楚地知道,即使在老年時,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、甚至比許多年輕人更充滿生命力。毋寧說,唯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。
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,但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,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,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,那麼,不管表面上多麼轟轟烈烈,有聲有色,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。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,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:「充滿了聲音和狂熱,裡面空無一物。」
人既需要動,也需要靜,在生命的活躍與靈魂的寧靜之間形成適當的平衡。
我相信,在動與靜之間,必有一個適合於我的比例或節奏。如果比例失調,節奏紊亂,我就會生病——太動則煩躁,太靜則抑鬱。
現在我的生活基本上由兩件事情組成,一是讀書和寫作,我從中獲得靈魂的享受,另一是親情和友情,我從中獲得生命的享受。親情和友情使我遠離社交場的熱鬧,讀書和寫作使我遠離名利場的熱鬧。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,生命和靈魂,在這兩件事情中得到了妥善的安放和真實的滿足,夫復何求,所以我過著很安靜的生活。
我們的先輩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生活的節奏與自然一致,日子過得忙碌然而安靜。現代人卻忙碌得何其不安靜,充滿了慾望、焦慮、爭鬥、煩惱。在今天,相當一部分人的忙碌是由兩件事組成的——弄錢和花錢,而這兩件事又製造出了一系列熱鬧,無非紙醉金迷、燈紅酒綠、聲色犬馬。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,當一顆心在低劣的熱鬧中變得渾濁之後,它就既沒有能力享受安靜,也沒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歡了。
— 周國平
#閒暇是用來沈思而不是放鬆自己的
#持續陷入在美麗的哲學浪花裏